×

学习聚交

首页 > 学习聚交 > 正文

【学习聚“交”】牛刚: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跃

日期:2017年11月07日        点击量:

2017年,注定将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以及交通大学121年校史中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国家公布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建设学科的名单;这一年,西安交通大学进入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名单,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如火如荼的建设践行着“一带一路”、创新驱动和西部大开发的宏伟蓝图。以2017为坐标展望未来,“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正是每一位教师乃至每一位交大人从内心发出的时代强音。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荏苒间,交通大学已经度过了她121岁、西迁61周年的生日,就在这一年,西安交通大学入选国家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名单,位列全国高校的第一阵营前列,向着世界一流冲刺。

捷报传来,全校师生奔走相告、精神振奋、豪情满怀。但细细品味开去,大家内心中其实存有一份淡定和从容,而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更是感觉到一份鞭策和责任。

交通大学,从其建立之日起,宗旨就是服务祖国,目标直指世界一流。每每唱起交大的校歌,“美哉吾校,真理之花,青年之楷模,邦国之荣华,校旗飘扬,与日俱长,为世界之光”,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责任重大。而纵观121年校史、尤其是近年来学校的各方面成就,西安交大人始终坚定不移地践行着服务祖国的宗旨,向着世界一流的目标奋进:从蜚声国际的钱学森、张光斗、吴文俊等著名校友,到顾大局、讲奉献的陈大燮、钟兆琳、周惠久等西迁老教授们,再到如今引领科技前沿的众多两院院士,西安交大始终凝聚着一批大师级的学者;从“东方MIT”的美称,到C9高校联盟成员,再到如今的“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西安交大始终具有崇高的学术声誉、雄厚的科研力量和卓著的科研成果;从20世纪30年代时交大学子在国际上广受认可,到西迁后持续向祖国输送高水平人才,再到如今交大毕业生中涌现的一批批著名校友,从“机动电”等常青树型强势学科,到合校后涵盖理工农医的10多个国家重点学科及27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再到此次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的8个高水平学科,西安交大始终具有一流的学科水平且学科门类齐全;此外,西安交大具有一流的钱学森图书馆和博物馆,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料;西安交大拥有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教学团队和创新团队,正在建设中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还将成为引领科技创新的桥头堡;2017学年开学之初,校园内随风飘扬的各国国旗提醒着大家,西安交大不但是中国一流大学,也是世界各国学者交流的中心,留学生比例逐年增高,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基地。

历数着母校的辉煌业绩,作为一名西安交大人,对于此次入选一流建设高校,怎能不生出一种舍我其谁的豪迈和自信?而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一方面为自己能在这样一个一流平台中工作而感到自豪,另一方面,回想起西迁的前辈们的艰苦创业、展望创新港的千头万绪,也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是西安交大人站在双甲子起点上的又一次向西创业。从物理空间来看,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是教育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国家级项目,由西安交通大学与西咸新区联合建设,定位为国家使命担当、全球科教高地、服务陕西引擎、创新驱动平台、智慧学镇示范。

在国家“一带一路”、创新驱动及西部大开发背景下思考创新港的建设,又一次体现了我们交大“胸怀大局”“扎根西部”的西迁精神和办学思想。在中国全面复兴的道路上,西安交大将根紧紧扎在西部,争创世界一流,我们也将为西安市、陕西省和祖国的腾飞“无私奉献、弘扬传统”,并且继续“艰苦创业”!

在第三次创业的路上,不会一帆风顺,但每一个学科、每一位交大人都做好了艰苦奋斗、敢打硬仗的准备。目前,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汹涌而来,以指数级的速度展开。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我们认识了微观世界,造就了众多构成当今信息技术的设备和器件,例如晶体管、激光器、全球定位系统、半导体集成电路、固态光电器件、核磁共振成像和超导技术等等。第四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一样,其直接驱动力均是量子革命。

与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相比,量子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不但毫不逊色,并且是其他科学与技术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例如,基于大数据的深度学习要依靠强大的计算能力,而目前基于微电子摩尔定律和经典物理原理和算法的计算机技术已经走到尽头,能源消耗、信息安全、计算能力都不能满足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需求。量子技术的发展曙光初现、日新月异,成为各国竞争的热点,未来必将会形成巨大的产业规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国家核心基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保证国家安全以及现代国防的迫切需求。

我所在的电子科学与量子技术学科(原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经过一个甲子的建设,在教师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国内同类学科中位居前列,为建成世界一流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电子科学和量子技术的新兴方向无现成经验可以学习,我们同世界各国的同行一样都在摸索中前行。前行路上,“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依旧是我们的行动指南。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跃。在西迁精神的指引下,交大继续向西,站在了“一带一路”、振兴西部的桥头堡;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国际平台上,百廿交大永葆青春、继续奋斗,向着世界一流大学,前进!

 

【牛刚简介】

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0年在法国里昂中央理工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硅基“后摩尔”功能薄膜和新型器件。2015年12月入职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入职以来主讲Introduction to Electron Microscopy等课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曾受邀撰写Elsevier英文书籍一章,由高教社出版译著一本。在国际学术会议做特邀报告6次及口头报告20余次。曾获得德国 “洪堡学者”资助。担任25个SCI期刊的审稿人。担任欧洲材料学会大会等国际会议的分会主席及科学委员会委员,担任期刊Microelectronic Engineering的客座编辑。现已在ACS Nano、2D Materials和ACS AMI等国际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论文23篇(影响因子总和90.1),被引用510余次,H指数(H-index)为12。

 

【电子陶瓷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简介】

电子材料与器件实验室由中科院院士姚熹教授于1986年创建,1989年由原国家计委和原国家教委批准为第四批世行贷款专业实验室,同时又是原国家计委和世界银行联合审定的全国七个试点(跟踪)实验室之一,于1995年4月通过国家的验收。实验室自1992年起向国内外科学家开放,接纳国内外的客座研究人员。所在学科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为全国第一个电子材料与器件专业博士点和重点学科点,同时还是电子科学技术博士后流动站。该实验室被西安交通大学列入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之一。2000年8月由教育部批准电子材料与器件实验室为“电子陶瓷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聘任任巍教授为实验室主任,姚熹教授为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是研究以电介质和氧化物半导体为基础的功能材料和器件,开发其在电子学和光电子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重点是材料的合成与制备、组成与结构、性能与应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开发重点是具有介电、铁电、压电、热释电、电光和非线性光学性能以及传感和驱动性能的先进功能材料和器件。

来源: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