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聚交

首页 > 学习聚交 > 正文

【学习聚“交”】徐峰:献身交叉学科 争创世界一流

日期:2017年10月22日        点击量:

不久前,国家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西安交大赫然在列,不仅入选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而且多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我作为一名交大青年教师,深受鼓舞,倍感自豪。“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学校的发展和建设是我们每个交大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一些经历,谈一谈我对“双一流”建设和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内涵建设的理解。

要重视“双一流”建设,而非“双一流”身份

纵观人类历史,高等教育存在了数千年。从1809年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所大学——德国柏林大学的创立开始,大学的职能不断发生转变。现代大学已不单单是教受已有知识的场所,而是将科学研究列入其主要职能之一,成为以增扩知识和培养人才为主要任务的学堂。

西安交大成功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是国家对西安交大科研和教学综合实力的认可,同时也承载着国家对西安交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期盼,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我们更应该清楚认识到,西安交大与国内顶尖“双一流”大学和国际一流大学在建设的观念格局和培养思路等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重视“双一流”建设,而非“双一流”身份,是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需要时刻铭记于心的。

世界一流大学需要重视学生基本教育和教学工作,世界一流学科需要重视科学研究工作。所以,“双一流”建设战略直接将工作重心聚焦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大环境下,我们在教学和科研上怎样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保持“双一流”的水平是需要一直关注的问题。

大学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当代大学的本质是“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研究的统一”。一味注重知识学习而与社会需求脱节是大学发展过程中容易走入的一个误区,教育的形态和方式一定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进,要随时与社会沟通交互,才能更好地培养人才,服务国家的重大需求。

当今中国大学在发展中要保持自省和不断进行自我超越,要明白自身发展要和国家整体发展平衡协调,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为核心。西安交大作为百年名校,要发挥自身对区域和行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建设一流大学和学科,靠人才驱动发展创新,为国家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我1997年进入交大学习,研究生毕业后去剑桥读博士,随后又在哈佛医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2011年回国后担任生命学院的一名教师,个人的经历让我感受到了国内外教育的区别,更深刻体会到教书育人的责任,体会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内涵。学习只是学生培养的一部分,教授知识远不及教授学生方法和有效的思维方式。如何多元化培养人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观才是每一位大学教育者应该思考的事情。

当研究做到一定程度,一定要瞄准世界学术前沿,立足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用知识报效祖国,用科技改变生活。因此,一定要努力拓展自己的视野,搭建国际交流新平台,并且瞄准需求回报社会,创新突破。同时要贴近学生,做正能量的引导者,要用积极向上的经历态度影响学生保持活力,拼搏奋进。作为一位朝气蓬勃、奋勇向前的青年人,我们要坚持不服输、不退缩、不停探索,始终践行着自己的光荣职责,为教育事业和科研事业奋斗不息。

同时,学生的培养还需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所在的仿生工程与生物力学中心(BEBC),以拓宽学生发展平台为目标,积极开辟学生发展载体,重视学生创业能力的训练,并进行了实践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此外,团队一直致力于将科学动态和教育普及紧密联系在一起,注重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已在多个中小学内推广和举行了多项科普教育活动,形成了成熟的发展模式。在把前沿有趣的研究成果分享给青少年的过程中,往往在他们的提问和讨论中产生意想不到的新奇想法和创见。青少年们也能在有趣的科普活动中,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参与欲望。

重视交叉学科建设,实施专精化发展

“双一流”从原来985、211的“以学校为中心”变成“以学科为中心”,大学教育开始以学科为本,向专精化发展,这也反映了数量不等于质量,不是好学校中的所有专业都是好专业。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内在本质的联系,更加强调对学科的重视,都是为了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而设立的重要目标。学科规划、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发展要放眼全球,要在全国甚至是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做到世界范围内的最强才能成为真正“双一流”。

2016年底,我国的高被引论文数量已排在世界第三,国际热点论文的数量也在不断上升,论文产出已从很早以前数量比拼晋升到高质量比拼的阶段,我认为SCI论文的质量依然重要,但已经不是我们重点需要担心的问题。放眼全球,世界知名大学学科建设的共同特点就是学科交叉。例如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有50多个学科交叉研究中心,每个研究中心都有6大学科部门来组成。因此回国后,我们成立了仿生工程与生物力学中心,在学科交叉方面,营造了自由、规范、科研气息浓厚的高水平研究平台,促进了学科交叉研究,形成了自身的研究特色和理论体系,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推动了工程学、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同时,我们还针对性地给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如何做科研》《多尺度生物传导》等极具学科交叉特色的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感受到学科交叉的魅力和前景。

建立多元化团队,做有用的科学研究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围绕“三个面向”的要求定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也是高校向社会开放、向全球开放的重要探索。创新港的设计继承了西安交大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科研底蕴,不但为西安交大的发展解决了物理空间的问题,同时也是我校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认为,在创新港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建立多元化团队和加速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我校创建“双一流”贡献自己的力量,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多元化的队伍能够给团队带来所需要的多样化的信息、知识和资源,异质性知识的积累、创新、共享和应用,也是竞争力和先进性的保障。关于创新港的内涵建设,我们正在筹建团队,成员知识结构交叉互补,背景涵盖生物学、临床医学、力学、材料学、电化学等多学科,形成了一只以跨学科研究为特色的团队。优秀国外及企业人才的引进不仅可以强化团队在企业合作、多学科交叉等方面的优势,还能与世界名校的研究小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得团队有机会输送更多的人员去国际名校交换交流,学习先进的理念和知识。正是通过不断的中西融合,团队培养出一批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具备独立科研与创新能力的研究队伍。

西方国家在产学研联合方面相对成熟,但主要集中于生物、医药、信息、新材料等特定行业内,而且高校参与程度有限。创新港将是一个具有开放的国际视野和发展理念、与社会交流互动的新形态。我们的团队一直致力于此,希望推动高校科研成果的有效产业化。例如,目前主要针对食品安全、重大疾病等热点问题开发了一系列的即时诊断研究,在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同时,推出了很多诊断产品。这些产品具有操作简单、结果快速且其价格相对于实验室大型诊断设备较低等优点,非常适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在满足检验服务的同时大幅降低仪器设备资金的投入,十分符合国家分级诊疗政策的大趋势。相信在分级诊疗持续推进下,即时诊断行业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方面,我们要继续扎根国内,积极推进中西融合,引进来后走出去。充分发挥组织引导作用,努力探索产学研合作的科学发展机制,实现互利共赢。

 

【作者简介】

徐峰,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于2001年和2004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及工业工程专业双学士学位和热能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8年取得剑桥大学工程学博士学位。2008-2011年在哈佛医学院/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健康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任博士后、研究员。在课题开展中遵循“力学基础理论-生物技术研发-应用推广”的学术思路,通过理解和探索人体组织/细胞的力学行为和力学环境,将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与工程学、生物医学等领域进行交叉融合,开展了生物组织热-力-电耦合学、细胞热-力-电微环境工程、基于生物微流体力学的即时诊断技术的研究。

电子邮箱:fengxu@mail.xjtu.edu.cn

 

【生物医学工程与生物力学研究中心简介】

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生物力学研究中心(简称BEBC,网页链接为bebc.xjtu.edu.cn)是卢天健教授和徐峰教授围绕“力学基础理论-生物技术研发-应用推广”学术思想,以科学研究产业化为目标组建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心。该中心从生物力学、生物传热学、生物医学等理论体系出发,依托组织工程、细胞打印等相关前沿生物技术,着力于解决生物医学工程的基础性研究以及临床医学治疗方案的设计、优化。通过吸收优秀人才,营造自由、规范、科研气息浓厚的研究平台,促进交叉学科领域的综合性研究工作,形成自身的研究特色和理论体系,开创具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推动生物医学工程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进展,培养具备跨学科能力的创新型科研人员。

来源:交大新闻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