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聚交

首页 > 学习聚交 > 正文

【学习聚“交”】邹建龙:培养国际一流人才

日期:2017年11月09日        点击量: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主要使命是培养国际一流人才,这些人才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做出重大贡献。培养国际一流人才也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长盛不衰的根本保障。

交大目前正面临创新港建设这一历史重大机遇和挑战。如何在创新港内涵建设中充分考虑人才培养这一关键因素?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迫而重要的问题。以下将从5个方面讨论这一问题。

第一,建设一流硬环境。看过创新港总体规划,深感创新港设计一流,宏观功能布局合理。在创新港紧锣密鼓建设科教板块的同时,学校也在同步进行创新港的内涵建设。为培养国际一流人才而建设一流的硬环境,这是创新港内涵建设的重要方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建设一流的硬环境,就是为人才插上腾飞的翅膀。一流的硬环境主要包括高速网络、智能教室、公共实验室、公共交流区等。

现在人人都离不开网络,网络也是教学科研必备。高速网络可以极大提高生产力,从创新港开始建设就要在建设高速网络方面统筹规划,超前设计。

到创新港的学生主要包括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和留学生。他们需要上课,需要建设一流的现代化智能教室,功能包括智能灯光、智能摄像投影、远程互动、多智能终端的相互配合等。

很多学生不但要上课,还需要通过实验来提高动手能力,需要建设一流的高标准的公共实验室。在这些公共实验室,学生不但可以做基本的实验,还可以做一些有较高水平的科研实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生生讨论、师生讨论可以迸发出很多创新的思想。有必要建设众多的条件一流的公共讨论区,让大家想讨论时很快就找到地方讨论,让不同学科的人更容易进行交流,促进学科的更好交叉。公共讨论区可以设在室内,也可以设在室外,面积不用大,关键是要分布广泛。

第二,建设一流软环境。培养人才就好像种庄稼。种庄稼需要田地和土壤,这就相当于人才培养的硬环境。好的田地和土壤是有好收成的重要基础,但并不能保证一定能有好收成。好收成还需要有水、阳光、空气等动态的甚至看不见的资源,这就相当于人才培养的软环境。人才培养的软环境主要有软件资源、课程资源、图书资源、服务管理机制、激励引导机制等。这里重点讨论一下软件资源和课程资源的建设。

软件资源是软环境的重要方面。可以说,不能很好学习掌握软件的学生,难以成为一流人才,要建设公共的软件资源,让学生很容易接触并学习掌握重要的软件。这些公共的软件资源应分布于各研究院自己建设的计算机实验室,软件资源既应包括通用软件,也应包括重要的专业软件。

课程资源指的是上传到网络的课程资源。现在的学生已经习惯从网络上获取知识,建设优质的网上课程资源就是为学生提供便于学习提高的条件。这些网上课程资源既要有上课用到的内容,还应该包含很多课上不学的内容,学生自己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学习。

第三,建设一流生活环境。庄稼要有好的收成,养分是必不可少的。人才的茁壮成长也需要有一流的生活环境。一流的生活环境主要包括:一流食堂、一流宿舍、一流运动场馆、一流艺术演出中心、一流校园商店等。吃得好,睡得香,多运动,精神好,气质佳,学生才能朝气蓬勃、精神焕发。这里重点讨论一下一流的艺术演出中心和一流的校园商店。

科学与艺术是交相辉映,相互启发的。一所一流的大学,离不开艺术的熏陶,因此有必要建设一流的艺术演出中心。这既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鉴赏水平,也有利于学生通过艺术与科学的相互启发而更具创新力。

校园里商店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一流的校园商店不能仅仅满足于提供日常必需品。一流的校园商店应该到处烙下校园文化的烙印,例如印有交大标志的各种文具、服装等。这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也可以让学生更有归属感和自豪感。

第四,建立一流的人才培养机制。一流的硬环境、软环境和生活环境仍不足以保证培养出国际一流人才。这是因为,庄稼生长还需要人们去呵护,需要在合适的时间修剪枝丫、灭掉害虫等。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就是助力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可以从根本上提高人才水平,从而使人才能适应各种环境的考验。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用科研促进教学;二是用教学促进科研。

科研成果应及时引入教学各个过程,包括教材、授课、实验、课程网络资源等,让学生直接接受国际前沿的科研成果和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的科研成果。

学生在本科教学阶段已经学习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到了研究生阶段则应在科研中应用所学知识,甚至创造知识。这主要靠导师的培养,同时可以在研究院中建立公共科研平台,面向高年级本科生和低年级研究生开放,实现学生的科研训练。还可以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使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第五,建设一流的语言中心。留学生培养和促进国内学生到国外交流学习也是国际一流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留学生培养和扩大国内学生国际交流学习需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提供更多的英语等外语资源,既可以使国内学生外语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也能使留学生更快速更方便地学习知识,二是加大对留学生的汉语培训力度,使留学生能更好地学习知识和融入校园生活,还能通过留学生向国外更好地宣传交大和中国文化。为了实现以上两点,可以考虑建立一流的语言中心。这既能提高外语水平,也能促进交流。

国际一流人才的培养,就是要给人才提供成长所需的一流的硬环境、软环境和生活环境,让人才在一流的环境中自主茁壮成长,激发人才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活力。在人才成长的过程中还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呵护,保证人才能经受住成长的各种考验。同时,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都要注重培养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

 

作者简介

邹建龙,博士,副教授。主讲本科生“电路”“电磁场与波”课程和研究生“现代电路理论”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制作并主讲“电路”MOOC,目前选课总人数已超过17万。主持校级教改重点项目2项,参加省级教改重点项目1项。获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全国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电路组一等奖、被评为西安交通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和优秀班主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在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等著名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参编教材、专著3部。

邮箱:superzou@mail.xjtu.edu.cn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教研室简介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教研室现有教授3人(马西奎,罗先觉,刘崇新),副教授4人,讲师3人,工程师1人。其中国家教学名师1人,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1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承担3门本科生课程(其中两门为国家精品课程)和5门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主编的《电路》和《工程电磁场导论》教材在全国有重要的影响力。培养的研究生1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人获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教研室致力于电路和电磁场最新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在电磁场数值计算、等离子体基元与超材料、非线性电路分析、新能源发电并网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百余篇,专著6部。

来源: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