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这座北国边塞之城,是一方热烈而又神秘的黄土地,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一部光照日月、启迪后人的经典。
9月28日至30日,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西安交大党委组织部、统战部、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部、高层办联合举办“坚定信念科学报国 喜迎十九大”青年人才研修班,来自学校不同学院和附属医院的30余名青年人才和留学归国人才参加研修学习。教师们在感受革命先驱、科学先驱爱国爱党、艰苦奋斗的光辉事迹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旗帜,鼓舞追赶士气,激发超越动力,走好青年知识分子成长的正确道路。
“什么是青年知识分子成长的正确道路?如何走好青年知识分子成长的正确道路?这是两个需要大家不断思考的问题。”开班仪式上,校党委常委、党委统战部部长张定红在动员讲话中指出,研修班各位学员要在研修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在考察中交流、在工作中鼓劲,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人力资源部部长雷利利希望全体学员能够充分利用三天的研修时间,在思想和认识上进一步提升,早日成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进步的重要中坚力量,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快速发展。
增强政治定力 凝聚爱国情怀
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建兵作专题报告,报告详细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并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这一重要论断进行阐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报告结束后,人居学院陈军教授表示,爱国是每个中华儿女应尽的责任,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守护者,作为青年教师,更要坚信党的领导,为党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感受先辈品德,体会大成智慧。在钱学森科学精神和教育思想展馆中,沿着钱学森学长当年走过的历史轨迹,学员们驻足观看,默默思索,科技报国的豪言壮语再次萦绕在耳边……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张保军教授心中无限感慨,他说:“这不仅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更是一次行动的指南。作为科研工作者,我将在工作中不畏艰难、大胆创新、敢于担当、顽强进取。”
“骑白马,跨洋枪,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初到延安大学泽东干部学院,研修班学员们一刻不停歇,来到路遥报告厅,现场学唱延安革命歌曲,了解陕北习俗,学跳陕北秧歌,感受革命老区人民的热情、激情和感情。一首首歌曲浸润着浓浓的陕北情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朴实的亲人情愫,久久萦绕在学员的脑海中。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从1937年1月到1947年3月,中共中央曾在这里落脚、锤炼、发展,又从这里出发,走向全国胜利。在这里,中国共产党由弱变强;在这里,毛泽东思想丰富发展;在这里,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延安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延安有说不尽的故事。”专题讲座中,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李世明教授将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历史概况和辉煌业绩徐徐道来,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励精图治、迎难而上,为新中国的建立坚定了重要基础。李世明教授指出,延安是中国工农红军的落脚点、抗日战争的出发点、中国革命事业由挫折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历史的车轮已经轧过,伟人的足迹更加清晰。报告结束后,机械学院孙瑜老师深有感慨。她说:“学习了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历史,我深刻体会了艰苦奋斗和踏实规矩这些关键词。”材料学院马春蕊副教授表示,要在科研中脚踏实地,生活中实在做人,做一名“延安精神”的践行者。
回顾知青岁月 走青年知识分子成长的正确道路
梁家河,一个“不忘初心、坚定信仰”的精神家园,一个“怀揣梦想、继续前进”的人生驿站。29日上午,研修班全体学员带着“青年知识分子如何走正确的成长之路”这个问题,走进了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在习近平总书记挥洒过7年青春汗水的这片土地上探寻当年的足迹。
“1969至1975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这里度过了7年艰苦却受益终生的知青岁月。”在知青旧居的窑洞外,延安大学王东维教授进行了题为“知青情·知青理•知青魂”的现场教学。王东维老师深情地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梁家河情缘,以习近平在梁家河工作生活的经历为主线,再现了习近平当年能吃苦、干实事的知青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住窑洞,睡土炕,吃玉米团子,过人生“四关”,并在这里入团、入党,带领群众打井修坝,修沼气池,种蔬菜,修建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改善村民生活。”
聆听总书记曾经的插队故事,学员们穿梭于总书记住过的每一处院落,凝视着村史馆和窑洞中悬挂着的那一幅幅珍贵的照片、陈列着的一件件农具,触摸着总书记睡过的土炕、床铺,用过的水壶、煤油灯……
“梁家河的现场学习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总书记青年时代的坚毅品格与崇高理想,总书记在梁家河,不畏困难,努力把每一件小事做成、做好,用高远的志向来激励逆境中的自己。”人文学院喻丰教授看到眼前最简单的土窑洞和大通铺式的土炕,他十分感慨,表示青年知识分子一定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谦虚谨慎的态度,更要有远大理想,成才报国、奉献社会才是中国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的使命与担当。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我在来延安的路上就开始读。”电气学院陈玉副教授说:“这本书,对我的震撼特别大。总书记知青岁月时的艰难困苦时刻浮现眼前,将不断鼓舞着我为国家的科研事业贡献力量。”
坚定理想信念 在科学事业中无私奉献
眼前点亮一盏灯,这盏灯是信仰之灯,信念之灯;内心燃起一团火,这团火是对事业的激情之火,对人民群众的热爱之火;肩上扛起一面旗,这面旗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大旗。在为人民服务讲话台,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徐雯婷老师讲述了张思德与张思德精神。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张思德作为一名普通的战士,时刻准备着为人民奉献一切。
张思德精神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力量。“他的一生很平凡,却成就了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经金学院赵锴老师讲道:“当下,为人民服务更加具有时代性,此乃吾辈奋斗之源动力。”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陈积银教授表示,张思德的精神贵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利人在前,利己在后;勇挑重担,不畏艰难。
延安凤凰山因“叶生吹箫引凤”的传说而得名。凤凰山革命旧址是中共中央到延安后的第一个驻地,1937年1月至1938年11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在此居住,毛泽东同志写下了著名的《实践论》和《矛盾论》。
行走在凤凰山,站在毛泽东住所旧址的门口,静静回望,彷佛看到了当年一身戎装袖口还打着补丁的毛泽东的意气风发、慷慨激昂。
“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冯建玫教授深情讲述了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的一生,向听众呈现了一颗高贵的心灵,令在场的所有人为之动容,灵魂为之触动。
“白求恩精神的精髓就是以病人为中心,我们要树立病人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念。”第二次参加青年人才研修班的二附院研究员王岗离开凤凰山时,心中泛起波澜,信仰更加坚定,医者仁心,要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把解除病人痛苦、帮助病人恢复健康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
走进学习书院,学习了解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感受延安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博大精深。研修班学员们纷纷表示,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在各自的岗位上争当追赶超越先锋,用青春的智慧书写人生的新篇章。
数学与统计学院王飞副教授对学习书院印象深刻,尤其是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他说:“这自信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由国家建立和发展中一点一滴的成就汇聚而成的。”
高扬“四面旗帜” 助力交大“双一流”建设
9月30日,是我国第四个烈士纪念日。站在巍巍宝塔山之上,眺望远处的清凉山与凤凰山,感受“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的无限眷恋;漫步在庄严肃静的杨家岭,凝视着珍贵的物品,悄然进入曾经的画卷;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聆听岁月的钟声,抚触历史的痕迹……
衣衫褴褛的红军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到达陕北,党中央和毛泽东等同志入驻延安,从此千山万壑的陕北高原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成为亿万优秀青年魂牵梦萦的圣地。
短短三天一晃而过,而学员们对延安精神的汲取和消化才刚刚开始。结业仪式上,学员代表纷纷将三天来的所见、所闻、所思进行了分享,在灵魂上再次升华。“坚持初心,坚定信念”是研修班班长理学院教授张志成的体会,三天的研修让他信仰更加坚定,他表示要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有组织、有纪律,在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征程中贡献力量。一组组长理学院特聘研究员张彦峰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指出青年知识分子要学真经、悟真理、讲真话、动真情、做真事,要树立与国家发展、民族富强、人民幸福相统一的人生理想。二组组长航天学院陈刚教授说,青年知识分子要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学校、对得起国家,他希望研修班学员深入学习张思德精神,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品德,努力工作,敬业奉献。三组组长二附院研究员王岗讲到,我们要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国家强盛与人民幸福,要为国家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强大力量。
“这次走进延安,走近历史,触摸历史,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校党委常委、党委统战部部长张定红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交大的西迁精神与延安精神一脉相承,都是交大人奋斗前行的压舱石。她希望研修班各位学员将延安精神与西迁精神相结合,做延安精神与西迁精神的传播者、实践者,增强“四个意识”,做好“四个服务”,抓住学校发展契机,在交大的“双一流”建设和中国西部创新港建设中,发挥聪明才智,为交大之光,为世界之光。
“短短3天,各位学员身上优秀的综合素质、卓越的学习能力、优良的工作作风、积极的团队精神以及迸发出的活力和表现出的担当令我印象深刻。”延安大学泽东干部学院院长拓宏伟祝贺研修班学员顺利结业,并希望学员们能够牢记延安精神,把本次研修当作精神加油站、工作充电器和灵魂锤炼炉,传承延安精神,紧跟时代步伐,在新时代作出更大的贡献。
延安十三年,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飘带,编成了一个大大的中国结。
一次延安行,一生延安情,这是全体研修班学员的一次学习之行,修身之行,铸魂之行。从发黄的图片中追忆伟人的飒爽英姿,从曾经的文字中品读战争年代的硝烟与壮烈。回望那一页页灿烂而辉煌的历史,用双手去捧住那宝贵的精神财富,用初心去体会那艰苦的历史岁月,用行动来书写未来的美好篇章。
作者:毕晓楠
编辑:星 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