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医术赢得患者的尊敬;他们,用仁心守护天使的健康;他们,用奉献诠释党员的风采。拥有48名共产党员的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新生儿科党支部,正是这样一支团结奋进、爱岗敬业、求实创新的团队。
作为集危重疾病救治、疑难与普通疾病诊疗保健、技术推广与临床技能培训、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临床学科,儿科、新生儿科已成为西北儿童疑难杂症的会诊中心,在陕西省各项重大与儿科专业相关的公共卫生事件中一直发挥主要作用。近年来,儿科新生儿科党支部通过一系列先进的临床实践,对多种婴幼儿危重症疾病积累了成熟、规范的诊疗技术经验,在婴幼儿危重疾病救治和生命支持、行为疾病后遗症的发生及康复方面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多年来,儿科新生儿科党支部以实际行动将儿科、新生儿科123名医务工作者紧紧凝聚在一起,为西北边远地区宝贝们的健康筑起爱和健康的“丝绸之路”。
“都是我的宝贝”
“从甘肃天水转来的新生儿,RH溶血,重度黄疸,需要换血”。临下班时收了这样一个小病人,医护人员一边紧急联系输血科查血型、配血,一边蓝光治疗,换血准备工作紧张而有序进行。凌晨十二点多,输血科打来电话:Rh阴性血已经备好,可以开始换血了。适逢大小夜班交接时,原本已经下班的夜班护士雷春梅主动留下来,帮着一起为患儿建立动静脉通路。雷春梅是支部的一名年轻模范党员,以身作则、主动担当是她的党员标签,在她的参与和共同努力下,不到半小时就建好了一路动脉通路和三路静脉通路。几位护理姐妹处理医嘱、及时治疗,繁忙穿梭于病房与治疗室之间,此刻,她们就是孩子的临时监护人,不是母亲,胜似母亲。
孩子家里经济贫困,母亲在甘肃天水住院,爸爸还在广东打工没能赶回来,爷爷送她到医院。带来的三千块钱还是全家省吃俭用攒下来的,此时孩子已经病情危重,来不及一分一秒的等待。医生立即联系院总值班,开通绿色通道,为宝宝赢得宝贵的时间。第二天,党支部组织党员给宝贝募捐,为这个家庭尽一份绵薄之力,为宝贝的健康助力。小家伙很争气,病情逐渐好转,一周后出院。
出院那天,党支部特意为宝贝开了欢送会,准备了小衣服小棉被等,还给宝贝赠送了贺卡。这样的故事在一附院儿科新生儿科内上演了不止一次,有人跟开玩笑说,儿科的人把时间和精力全花在别人家的孩子身上了,可每一名儿科的医护工作者都知道,这些孩子也一样是她们的宝贝!
延续生命正能量,传递爱心真情义
田鑫是儿科的“老病号”,今年16岁,10年前被确诊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期间一直给予中西医结合药物及输注血小板、红细胞悬液等对症治疗,然而病情始终不见好转。
今年年初,田鑫因鼻腔大出血紧急入院,因为没有钱已经耽误了好几个月的治疗,这次血常规化验结果显示血小板只有个位数,医生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并要求立即输注血小板,可是可怜的父亲身上仅剩下不到500元,根本不够支付血小板及后续治疗的费用。看到躺在病床上脸上没有任何血色的田鑫,看到一愁莫展、急的在一旁直抹眼泪的爸爸,在场所有的医务人员的心被牵动了,医生丁玎、护士王晓琼立即分工协作,展开了一场“爱心与生命”的接力赛。丁玎借助新闻媒体发出为“再障”患儿田鑫捐款的倡议书,王晓琼通过网络发布救助书。“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得知田鑫的情况后,社会各界人士献出了自己的爱心,点点星光,照亮黑夜,颗颗爱心,温暖人生,很快为田鑫筹集了这次住院治疗的费用。
党员丁玎和王晓琼主动承担起照顾田鑫的工作,丁玎每天上班第一件事便是来到田鑫病床前认真细致的查体检查,在田鑫输注血小板期间,丁玎亲自守候在田鑫身旁,随时处理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对田鑫爸爸讲解疾病的家庭护理和注意事项,缓解爸爸的精神压力。作为田鑫的责任护士,王晓琼对他更是无微不至的照顾,除了常规的治疗外,还亲自为他擦洗鼻腔周围的血渍,剪指甲、换洗衣物。看到田鑫每餐吃的都是稀饭和馍这些没有营养的食物,她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为田鑫准备了排骨汤、鸡蛋、牛奶。得知田鑫喜欢看书,她发动同事把自己家里的书籍送给田鑫。功夫不负有心人,田鑫的病情转危为安,日渐好转。
出院当天,田鑫爸爸握着丁玎和王晓琼的手,热泪盈眶,激动地说不出话来。这两位党员对待患儿,视若亲人,不仅想办法帮助患儿治疗身体上的疾病,还为患儿家属排忧解难。她们用实际行动和满腔热情,践行着关爱生命、救死扶伤的精神。田鑫的顺利出院让她们心里倍感欣慰,她们深深明白,只要用心,很多事情都可以做好。面对患者,要用心检查、用心感受、用心诊治、用心护理、更要用心服务!
“为了少数民族的孩子们”
大年初四,到处洋溢着节日热闹的气氛。正在病房中坚守岗位的支部委员、李小权副主任医师突然接到了来自长安区医院的电话:有一对孕28周的双胞胎即将分娩。李小权医生立即准备好转运暖箱、复苏囊、气管插管等一系列抢救设备,跟随救护车迅速赶往对方医院。
同往常一样,李医生有条不紊地完成了两个宝宝的复苏抢救。这对漂亮的宝宝来自于一个维吾尔族家庭,年轻的父母已经有两个年幼的孩子,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好,他们一个多月前才从新疆来到西安,举目无亲。两个脆弱的新生命提前诞生,让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更加捉襟见肘。
两个孩子因为早产太多,先后都出现了呼吸窘迫的表现,只得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必须立即转院进一步治疗。孩子的父亲从兜里掏出一张张皱巴巴的零钱,用并不熟练的汉语请求李小权医生一定救救他们的孩子。可这一把的零钱对于两个这么小的早产儿来说,只能算是杯水车薪。这两个孩子转回去所有的治疗都会受到经济的制约,可能每天都要面临催费的问题,再加上语言沟通障碍,都会是很麻烦的事情。看到两个急需救治的孩子,李小权医生毅然决定将她们带回医院。接下来的日子,在完成正常治疗的同时,还得精打细算,节约每一分钱,甚至有些是无偿劳动。即便这样,东拼西凑来的钱还是很快花完了。除了经济上的压力,语言沟通也是障碍,孩子的爸爸是家里唯一会说点汉语的人,电话里根本没有办法沟通,李医生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跟家长面对面细致地讲解两个孩子的情况。
新生儿科宋红霞主任了解到这两个特殊孩子的情况后,为她们开通了绿色通道,并积极为她们组织了捐款,还在医院党办以及陕西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共同努力下,给这对少数民族夫妻送去了关怀及帮助。两个多月过去了,两个孩子病情逐渐好转,体重增加,奶量增加,只是吃奶时还需要吸氧,李小权医生跑前跑后,帮他们租好了氧气筒,亲自把他们送回家,还给他们赠送了孩子的小衣物。
“不要问我们是谁,我们知道是为了谁”,这就是儿科新生儿科党员的真实写照,在工作压力强度大、工作风险高的当下,全体党员立足岗位,争做医疗和护理上的排头兵、示范岗。正如党支部书记黄燕萍教授所说,“努力把工作做到最好,这就是共产党员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