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学校发展‘关键一招’的绩效分配改革已经走到了最为关键的第三步,能否调动全体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全面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就看这第三步走得实不实。”在4月19日下午举行的学校教学科研单位绩效分配工作推进会上,荣命哲副校长开宗明义。
22个教学科研单位负责人拿起话筒,逐一汇报了本单位绩效分配办法制定情况,并与研究生院、教务处、科研院、社科处、国际处、组织部、人力资源部、学科办等绩效考核主责部门负责人和教师代表开展面对面的沟通交流。
“机械学院统筹使用学校核拨经费,打破岗位等级惯性思维,建立职责性津贴和绩效性津贴分配办法。”陈雪峰院长说。“能动学院定性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绩效分配中基础部分核心工作量分为授课、科研到款和文章三项,奖励部分包括科研产出、教学成果、人才引进、国际影响力和公共服务。”严俊杰院长介绍。
航天学院院长申胜平表示,学院很早就开始实行绩效考核,此次办法制定深入贯彻学校了绩效改革的五大关键词,在分配中以岗位为基础,水平贡献相结合,主要奖励优质业绩。化工学院院长魏进家汇报,学院进行了认真测算,不同级别人员的薪酬差距有了适度拉开,基本反映了教师的实际业绩,也能有效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人文学院广泛征求了教职工意见,经过了几次全院大会讨论,制定了奖励细则明确的分配办法。”李黎明院长谈道。“经金学院的绩效分配覆盖了包括协议工资制人员、管理服务人员在内的全体教职工,根据人员类别制定了详细的考核分配办法,测算数据完善,基本符合带状薪酬理论。”沈灏副院长汇报说。
在学院汇报的过程中,各主责单位和专家认真记录,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和交流。“分配办法是否对标学科评估指标,有利下次学科评估结果?是否对标学校考核关键点,有利学院整体发展?这些都应成为各学院制定分配办法时的一项重要参考依据。”教师聘任委员会主任委员梅雪松建议,学院应瞄准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目标建立合理的绩效分配办法,根据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找准自身定位,充分利用此次绩效改革“引人才、补短板”,希望机、动、电等传统优势学科要树立“行业标杆”的改革思维,在奖励细则中加强重大影响导向。
“此次学校绩效分配改革在经费投入上将人才培养摆在第一位置,各学院在二次分配中要严格落实教学经费专款专用的要求,充分保障课堂教学。同时还要在人才培养指标设计上对标学科评估中的教学指标,补齐短板。”教务处处长徐忠锋强调。
“各学院的方案原则都突出强调了水平贡献,模型构建得很好,但是有没有预测过结果?现在学校投入这么多经费,能否推动学科评估、创新港建设?能否完成2018年的发展性指标?”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吴宏春连连发问,“此次分配一定要加强成果预测,做好测算,强化投入产出比。”
“一流的科研是为一流的人才培养服务的,但一流的科研必须以‘大项目、大平台、大团队、大成果’为目标牵引”,科研院副院长、综合处处长李小跃提出,各学院在制定奖励细则时要发挥对“大”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科带头人发挥积极作用,改变过去基金、项目申报“靠动员、靠挖掘”的等靠心理。
“人文社会科学板块一定要十分重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要通过考核引导进一步加强智库建设,着力推出更多的专著、名师,法学院、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应在坚持定位的基础上,更加突出特色、优势的引导。”社科处处长贾毅华建议。
“各学院分配办法对国际交流与合作重视程度、奖励力度还有待提升,这与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各学科应该拓宽眼界,思考谋划如何在学校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建设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如何借助国家政策红利建设更多的国际合作交流平台,我们国际处一定会提供更多的支持。”国际处处长贺长中表示。
“各位院长、书记一定要深化‘帽子与业绩’的认识,强化投入产出比,注意统筹教师、干部的绩效分配方案,发挥好各类人员的作用。”党委组织部部长柴渭提醒。
“各单位要做好绩效分配的测算,扎实做好学校改革和本单位分配办法的宣传和解释工作,使广大教职工掌握信息,从而理解改革,支持改革。”人力资源部部长雷利利要求。
会议在热烈的交流中不间断进行了四个半小时。荣命哲副校长最后指出,党管干部,首先是信任,同时也是监督,学院党政负责人要切实担起推进绩效改革的担子。他叮嘱各学院,在办法制定过程中广泛吸取意见,向全体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宣传好学校绩效改革政策,让全体职工知晓绩效分配办法;要统筹各类经费、以考核结果为依据具体实施分配,“确保教学的老师不吃亏、干活多的职工不吃亏”,让“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观念深入人心,确保绩效改革落地生根。
作者:人力资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