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大动态

首页 > 党建工作 > 交大动态 > 正文

校友话未来:创新港绘就交大新画卷

日期:2019年04月11日        点击量:

光阴荏苒,迎来123岁生日的西安交大却依旧风华正茂,以时不我待、敢为人先的姿态,积极探索中国大学发展新形态。多年后再聚首,校友们欣喜地看到,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画卷已经徐徐展开,在第三个甲子的新征程上,西安交大挥洒汗水,砥砺前行。

“我骄傲,学校越办越好”

说到未来发展,1989届计算机41班一位校友用“惊喜”形容创新港的建设。“我实地去看过好几次了,创新港设立了很多新型的研究院,相信交大未来一定会打造成一所国际一流的学校。”他期待看到交大更大的进步。“创新港产学研一体的构想非常好,值得打call!可惜我还没有去亲眼看看,以后找机会一定去参观。”1989届金相52班张旭校友兴奋地说。他表示,创新港的建设是学校不断发展的标志,作为交大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也希望学校越办越好。

创新港将为交大学子提供更广阔的科研物理空间和更自由的学术氛围,对于这一点校友们颇为赞赏。1989届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反应堆51班徐进良校友认为,创新港建设为学校争取了一个扩大发展的机会,“它是交大精心部署的一个宏大项目,有着非常美好的发展前景。”1989届工民建51班张建民校友则就创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创新来源于实践,只有依托实践,在实际中发现问题,学术才会有针对性,创新才能有的放矢。我希望在这个平台上,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1989届软件52班颜宗福校友希望创新港不仅是教学基地,更是新的技术和创新孵化基地。“通过产学研结合使大学的教育活跃起来,与社会、与国际接轨,激发学生创新活力。”

对于未来,1989届能动专业陈晞校友满怀期待,“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创新港一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助力扩大学校乃至全国对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希望交大能依托于创新港,使得人才培养更加多元化、全面化。”

“我自豪,助力国家建设”

艰苦奋斗的西迁精神已深深烙印在每个交大人身上,更凝聚在创新港的建设过程中。“创新港致力于打造一所真正没有围墙的大学,招揽人才,发展教育,从而带动整个西北地区的发展,意义非凡。我们十分支持,也愿意为交大、为西北地区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1989届铸造51班马文富校友动容地说。

“它的建设不仅是为了交大,也是为了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愿景十分远大。”1989届贸易经济系杨军校友认为,交大这些年的进步与发展未负先人意志,由衷地希望交大借由创新港发展得越来越好。1989届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金相51班张智强校友说:“创新港让交大的视野变得更开阔,将吸引更高层次的人才进行交流合作。希望学校可以再创辉煌,将西迁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由于自身是工程专业出身,1980级工程系雷厉校友希望学校能继续发扬工程师的精神,“创新港的建设不仅是为了学校,更是为了西部、为了国家的发展而建设的。希望学校能把严谨认真、吃苦耐劳的精神继续发扬下去。”

每个学子心中都怀揣着对母校发展的美好愿景。1989届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程彦林校友说:“创新港相当于交大的二次西迁、二次腾飞,这次的建设至少从物理空间上将奠定学校今后几十年的发展基础。希望创新港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高地,与地方联系得更紧密,更好地服务社会。”

“我期待,共谋发展新篇”

抚今追昔,校友们感慨万千。他们除了表达对母校发展的美好祝福外,更希望可以为母校做些什么。“希望创新港不仅要注重教学,还要注重对外合作和研发,能给我们校友提供更多的交流合作机会。我相信只要是交大要做的事情,就一定能够做好,这不仅是学子对母校的感情,更是对学校实力的信任!”1989届工程力学51班弯勇校友笃定地说。

2019年作为入驻创新港的元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总经济师、1989届反应堆51班的黄敏刚校友十分感恩母校的培养。他说:“今年是我们这届学生毕业30周年,我建议毕业的同学们在与交大已有合作的基础上,结合创新港发展规划,抓住技术发展趋势,提前布局,为大家本单位的发展,为交大的发展共同努力。相信在全体交大人的通力合作下,交大一定可以大展宏图,再创辉煌。”


文字:朱凡煜 通讯社 孙维茁 刘紫怡 胡思敏

吕思泓 杨安霖 刘子涵 史迪

欧欣萍 欧阳伊萱 王一鸣

图片:黄浩翔

来源: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