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用典

首页 > 常学常新 > 正文

《习近平用典》劝学篇

日期:2017年06月21日        点击量:

“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习近平同志从四个不同层面强调学习的重要性,阐释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学习的原因。

学习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艰难的法宝。从延安整风时“改造我们的学习”,到执政之初“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从改革开放后“认真建立学习制度”,到新世纪阶段的“在全党大兴学习之风”,在每一个重大转折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总是号召全党同志加强学习;而每次这样的学习热潮,都能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实现大发展大进步。“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读书学习,也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国家历来讲究读书修身、从政立德。传统文化中,读书、修身、立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在现代政治文明中,“领导干部的人格力量对于做好领导工作越来越重要,而人格力量的形成很重要的途径是读书学习”。

 

而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改革发展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学习对于我们更为重要。习近平同志曾用“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来描述部分领导干部的“本领恐慌”。好学才能上进。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梦想成真。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在浙江省委办公厅系统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解读

 

习近平同志曾经引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德加·富尔先生的预言说明学习的重要性:“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面对浩瀚的知识,只有不间断地、持续地充电,才能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在习近平同志看来,读书不仅是胜任领导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

 

与此同时,习近平同志也指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建议领导干部普遍应当读三个方面的书:第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第二,做好领导工作必需的各种知识书籍;第三,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如此,才能吸纳丰厚理论营养,博采各类知识精华,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

 

■ 原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战国﹞庄子《庄子·养生主》

 

■ 释义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出自《庄子·养生主》篇首。涯:边际、极限。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精疲力竭。与儒家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积极进取精神相比,庄子的思想确实有消极的一面。对此,要辩证地加以分析。

 

《庄子·养生主》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如果撇开庄子养生论的阐述,截取“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语,这句话就有了积极的意义。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尽可能多地摄取知识,完满自己的人生。

 

腹有诗书气自华。

 

——《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解读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传承,蕴含着做人做事和治国理政的大道理,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他多次强调,“读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阅读”,强调领导干部应该主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少一些饭桌上的觥筹交错,多一些书卷里的含英咀华,研读历史经典,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研读文学经典,陶冶情操、增加才情;研读哲学经典,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思辨能力;研读伦理经典,知廉耻、懂荣辱、辨善恶。总之,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固本培元,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 原典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北宋﹞苏轼《和董传留别》

 

■ 释义

 

《和董传留别》是苏轼离开凤翔时写给新科进士董传的一首留别诗。苏轼在凤翔府任判官时,与董传私交甚笃。董传虽家境贫寒,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朴素的衣着掩不住他积极进取的精神风骨,故苏轼以“腹有诗书气自华”赞之。

 

“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传世名句,一个“自”字,强调了高雅不凡的气质源于书香熏染。“气”不仅指读书带给人的儒雅之气,更是指在面对人生失意和窘迫时所表现出的豁达态度。读书不仅可以长知识,还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气质高雅。曾国藩对儿子曾纪泽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北宋诗人黄庭坚则从反面加以论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英国哲学家培根这样阐述读书与人的性格气质的关系:“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解读

 

习近平同志提出领导干部读书、学习也要有这三种境界:首先,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要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其次,要勤奋努力,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后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要坚持独立思考,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

 

三种境界启示我们,读书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有不移的恒心,还要提高读书效率和质量。要达到这种境界,习近平同志曾总结了三点体会和认识:坚持阅读与思考的统一;坚持读书和运用相结合;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 原典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 释义

 

《人间词话》是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的文学批评著作。他的“人生三境界”说,是对历史上成功者的经验总结。

 

成功有其共同的内在逻辑。王国维认为,这种逻辑可从宋代词人晏殊、柳永、辛弃疾的词句中体现出来。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晏殊的《鹊踏枝·槛菊愁烟兰泣露》。登高远眺,所见尽是肃杀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高水长,案书何达?王国维将此句解读为: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尽管遇到百般困难,还要执着地追求,忘我地奋斗。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用在此处,是指人在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炼之后,就会日渐成熟,豁然开朗,进而取得最后的成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解读

 

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把它作为“善读书”的最重要体现。思考是阅读的深化,是认知的必然,是把书读活的关键。如果只是机械地阅读、被动地接受、简单地浏览,没有思考,人云亦云,再好的知识也难以吸收消化。尤其对领导干部而言,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力求把零散的东西变为系统的、孤立的东西变为相互联系的、粗浅的东西变为精深的、感性的东西变为理性的,才能把知识运用于改革发展的实际,做到学以润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近50年来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00多年的总和还要多。面对以几何速度增长的知识,怎样学习就成为一个迫切问题。学与思结合,关键是把书本知识与火热实践结合起来,防止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现实中,有些人既不学习也不思考,既罔于自己也殆于工作,习近平同志要求,“领导干部要同时防止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这两种现象”。

 

■ 原典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春秋﹞孔子《论语·为政》

 

■ 释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释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罔:迷惑。意思是,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惘然无知;只是思考,却不学习,终究一无所得,徒使人精神疲殆。孔子在此提倡学与思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认为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获得真知。

 

孔子本人就是学思结合的典范。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跟师襄子学弹琴,十日不停。师襄子说:“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回答说:“我只是学会了弹这首曲子,还没掌握该曲的技法呢。”又过了几天,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曲子的技法了,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答道:“我还没领悟曲子的神韵呢。”几天后,师襄子再劝:“你已经能很好领悟曲子的神韵了,换首新曲子学吧。”孔子仍说:“我还没参透作曲人的人品。”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神情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目光远大,像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除了周文王谁能作此乐曲!”师襄子听了非常吃惊,向孔子行了个礼说:“没错!我的老师说过这首曲子名叫《文王操》!”孔子学琴的故事充分体现了日学日思、学思并重的治学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解读

 

兴趣是激励学习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领导干部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有了学习的浓厚兴趣,就可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一阵”为“学一生”。在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或是不思进取不愿学,或是陷入事务不勤学,或是装点门面不真学,或是急功近利不深学,或是学用脱节不善学。这些说到底,都还是一个学习兴趣的问题。习近平同志曾引用过一个陈望道的小故事,这位革命先行者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错把墨汁当红糖,蘸着吃掉了粽子,母亲问他,他还说“够甜”。这样的甜,是信仰的味道,也是全身心投入乐在其中的味道。领导干部学习时,正需要有这样一种好之乐之的精神。

 

■ 原典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春秋﹞孔子《论语·雍也》

 

■ 释义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懂得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而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在这里,孔子讲了学习的三层境界:知—好—乐。其中“知之”是学习的较低境界,相当于“要我学”;“好之”是学习的较高境界,相当于“我要学”;“乐之”是学习的最高境界,相当于“我爱学”。不同的人在同样的环境下学习效果往往是不一样的,这固然有自身资质不同的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学习态度问题。对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所学的知识才能够入脑入心、灵活运用。

 

关于学习,孔子还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鼓励学生要勤勉好学,并乐于向学问或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可见,好学、乐学始终是孔子强调的学习的要素。

来源: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