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心语

首页 > 学习心语 > 正文

【学习心语】阐释中国治理故事和经验 培养优秀公共管理人才

日期:2016年12月13日        点击量:

“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再一次明确了高等教育在国家改革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学习讲话,需要从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高度反思高等教育的时代使命,认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意义与路径选择。这对于中国公共管理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而言,面向治国理政、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极其重要的立场、原则与方法。

直面中国问题,实现有效知识供给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指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宗旨。作为以国家治理实践为导向的中国公共管理学科,更应当将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与未来方向作为自己的根本使命。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社会转型面临的一系列治理问题迫切需要有效的知识供给对其做出符合发展规律的理论阐释与策略分析。这就要求公共管理学科必须实实在在面向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实践场景,在对实践动向的把握中理解中国公共管理的基本逻辑。在现实中,有部分研究者不是从中国改革与发展的的真实世界出发,而是试图套用概念模型或数理工具简单地图解公共管理复杂的现实状况,这无异于刻舟求剑,也极易背离分析对象本身的功能目标与价值诉求,从而导致学术研究与治国理政实践处于相互脱离状态。因此,公共管理学科需要直面中国问题,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探索和实践来丰富公共管理学的内容与语汇,将中国改革和发展的经验与成果作为推动公共管理学的重要知识源泉。

创新学术话语,讲好中国治理故事

“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特色。实际上,这也关系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学科自主性问题。一段时间以来,包括公共管理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的主流话语习惯以西方学术范式为圭臬,虽然这些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但由于历史、文化、国情等的总体差异,不少理论在解释中国道路时遭遇了“水土不服”。因此,正如总书记所言,“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对公共管理学而言,应当将中国问题根植于学术渊源与理论脉络,强化对中国问题的概念建构,立足中国治理实践进行学术话语创新。同时,坚持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结合,树立“人类共同体”思维,在比较视野中进行国际对话,从“民族性、原创新、时代性”的角度讲好中国治理故事。

协同思政教育,培养可靠的一流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并非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任务,而应是涵盖整个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协同使命。除了知识生产,人才培养始终是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责。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把握人才培养的时代价值,在本质上指向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等深刻命题。总书记指出的“人民利益、治国理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宗旨,因此,专业学科与思政课的同向同行具有重要意义。从公共管理学科来看,公共性是其重要的价值诉求,这与追求人民利益具有内在一致性。因此,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为根本指导,以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探索和实践为基本内容,以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中国人民为主体,为当今世界的发展阐释和贡献中国治理的智慧和经验。中国公共管理学要在学术发展的同时,不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在创新和发展公共管理学科的过程中,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 朱正威

来源:        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交大“西迁精神”作出重要指示